台灣不會下雪,在日本就會常常有雪地開車的機會。
雪地開車大家通常一聽都覺得:好可怕好可怕、雪地開車會不會打滑?要不要換雪胎?要不要裝鐵鍊?
雪地開車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日本的朋友也是第一年一買車,就在山路打滑撞欄杆,車子修了二十萬日幣@w@;
聽說同事開車也是一直車禍修車車禍修車,累積起來一百多萬日幣@w@;
今年在北海道開始下雪後也是一件又一件的聽到雪地開車出意外的消息,幸好都是沒人受傷。
好刺激好刺激。
聽著公司多年開大車的前輩碎念後,也是學到了一些雪地開車注意事項,在這邊筆記筆記分享給大家。
雪地開車注意事項
油門煞車:
公司的前輩說雪地開車絕對不要完全放開油門,會因為放開後就沒辦法控制油門,跟下坡中到腳踏車一樣,腳踏車踩快之後放開踏板的話暫時就會沒辦法踩踏板加速,是一樣的道理。
「油門和煞車都要一直在輕踩輕放的狀態會比較安全。」
引勤煞車(檔煞):
可以拿變速腳踏車來比喻。
小力踩就可以跑的高檔位:速度快。
大力踩的低檔位:速度較慢但抓地力大。
單單用台灣式煞車法:「腳煞車」在雪地煞車是不夠的。
在雪地可以用引擎煞車的方式來有效做到煞車效果,也就是「降檔」。
低檔位速度較慢但抓地力大,所以可以用高檔為降到低檔位的方式來降速。
!提醒:下坡時務必使用檔煞來煞車。
!備註:有些大車甚至有「排氣煞車」可以使用。
下雪的時機:
初雪或季末這種時間點,開車是最危險的。雪會融化後又結冰的日子,開車就容易打滑。
到哪裡都要慢慢開,踩煞車不要一次踩到底,要一點一點慢慢踩。
到哪裡都要慢慢開,踩煞車不要一次踩到底,要一點一點慢慢踩。
雪的輕重:
另外,北海道的濕氣較低,是乾雪、比較輕。
相對於新潟的雪是濕雪,跟北海道的雪不一樣,比較重,如果方向盤沒有握緊的話,容易被地面的雪帶著走,也需要多多留意。
要握緊方向盤です!
結冰地面:
下新雪時溫度高,易融雪結冰易打滑。
狀況不好的情況會像是「路面都是冰面」,連走路非常容易滑倒就算了,開車很容易飄掉,超危險。
狀況不好的情況會像是「路面都是冰面」,連走路非常容易滑倒就算了,開車很容易飄掉,超危險。
所以在地面可能結冰的時候,開車一定要慢慢的、慢慢的開,速度一快可能飛出去甚至是煞不住都有可能。
!補充:新潟的濕雪水份更多,更容易打滑……需要注意行車安全!
地帶的差異:
本州的溫度溫差比較大,下雪後容易因為溫度高融化後又結冰,地面濕濕冰冰滑滑的,所以易打滑。
北海道溫度都維持低溫,雪多也比較穩定,相對於本州的路面比較好開。
有時候可以不開大燈:
晚上下雪開大燈,因為雪會反光,眼睛容易累,有時候不開大燈反而也看得清楚,可以看情況調整。
車子的裝備
雪胎:
紋路比較多,摩擦力比較強,雪地開車記得一定要換雪胎。
四輪驅動(4WD):
台灣的車大多是二輪驅動(方向盤操控前面兩顆輪胎),四輪驅動(方向盤操控全部輪胎)抓地力比較強,但也相對耗油。
在雪地開車一般要用四輪驅動比較安全。
鐵鍊:
普通胎+鐵鍊=可以開在雪地上。
缺點是裝脫麻煩也比較耗油。
在台灣如果只是偶爾開一下下雪山路還可以,如果長期開雪地的話建議要換雪胎。
補充
在日本下雪地帶會一直看到這種大車子,一定會加上鐵鍊增加抓地力。
帥帥的。
帥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留言給蝦米子鼓勵唷φ(´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