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了美美的風景或是在雪地裡玩,是要注意大雪、暴風雪會影響交通。
通常大雪日的交通工具可能會有延遲或是停駛。
自行開車的話,開車前就要花半小時~一小時除雪。
家門口,除雪。
街道,除雪。
我真不覺得雪國的經濟發展會多好,每天光是除雪就累飽了。
下大雪的日子一大早就要開始忙,一起來看看要怎麼估測「下雪量」吧。
天氣預報顯示的「降水量」不等於降雪量

我們每天從天氣日報(tenki.jp)可以看出每段時間的「降水量」。
*定義:
「降水量」:降雪融化成水後,測量的深度。
「降雪量」:降雪的深度。
一般天氣預報所公告的都會是「降水量」。
因為雪質有很多種,降水量要準確換算降雪量是有些困難的。
*常見換算公式:
一般常見的換算說法是:降水量1mm=降雪量1cm
(比例為1:10)
*溫度影響雪質,影響實際換算比例
但如果是像北海道的乾雪(含較多空氣),會變成降水量1mm=降雪量3cm
但是就算是這樣,也會因為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實際的積雪量。
推論假設為:
- 溫度>0度,無積雪
- 溫度=0度前後:濕雪,降水量1mm=降雪量1cm
- 溫度<-1℃度前後:乾雪,降水量1mm=降雪量2cm
- 更低的氣溫:降水量1mm=降雪量3~5cm
大致推測法可以參考:
- 北海道的溫度低,降雪量約為:降水量x20
- 本州的溫度偏高,降雪量約為:降水量x10
降雪量不等於積雪量
因為溫度、重量會影響積雪深度。
假設1小時1cm的降雪量,下了10小時,因為積雪重量會壓縮體積,實際的積雪量可能只有6~7cm。
實際的積雪量是相當難預測的。
實際的狀況可能是:
例:札幌的積雪深度沒有達到55cm,但是降雪量紀錄為55cm。
例:前晚看預報的降雪量為12cm,但隔天實際的積雪量有30cm
*「降雪量」不等於「積雪深度(降雪高度)」:
因為「降雪量」關係到雪的性質與型態,濕雪乾雪體積也不同,「降雪量」本來就無法準確預測。
而「積雪深度(降雪高度)」在下雪後可以實際測量,也很難事先預估測量。
「積雪深度(降雪高度)」需要考量的因素有:
- 降水量
- 氣溫
- 日射量
- 雪質
- 雪自身重量壓縮體積
- 有時候風速也會影響積雪狀況
也就是說真正的「積雪高度」,會因為當時的環境因素不同。
就算「降雪量」一樣是15cm,也有可能當天天氣很好當天就化掉,實際積雪深度為0cm。
也有可能因為當天爆炸冷,雪質地又很鬆,積雪的體積大,看起來有30cm。
「降雪量」的預測只能當一個參考數值,不等於真正的「降雪高度或是積雪深度」。
*實際積雪量其實難以預測:
積雪高度的預測,因為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實際的高度會需要用經驗去判斷,一般人其實很難單靠天氣預報的數值直接判斷積雪深度。
風大的時候也會有空曠處的雪被吹薄,狹隘處的雪積超厚。
融化的速度以及累積的速度、雪質、風速、地形都會影響積雪量。
「某一時間點」的「積雪高度、雪的厚度」,基本上只能靠實際的測量觀察,難以用數值去定義。
*降雪深度預測網站
日本氣象廳有出「預測新的積雪以及融化的雪量,計算過一段時間後,融雪以及積雪深度」的網站。
延伸:日本雪的種類
- 吹雪(ふぶき):暴風雪
- 雹(ひょう):大顆冰塊,直徑超過5mm
- 霜(そう)
- 粉雪(こなゆき):細小的雪
- 雪片(せっぺん)
- 霰(あられ):小顆冰塊,直徑小於5mm
- 初雪(はつゆき)
- 餅雪(もちゆ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留言給蝦米子鼓勵唷φ(´e` )♪↯